【成語意思】:寵辱若驚:無論受寵或受辱,心中都感到驚慌不安。形容人非常計(jì)較得失。
【成語來源】:出自《老子》第十三章:“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”
【成語拼音】:chǒng rǔ ruò jīng
【成語聲母】:CRRJ
【成語年代】:古代成語
【用法分析】:寵辱若驚可作謂語,形容人對榮辱的敏感和計(jì)較,常用于書面語和文學(xué)作品中。
【成語結(jié)構(gòu)】:主謂式成語
【成語字?jǐn)?shù)】:四字成語
【使用程度】:常用成語
【褒貶解析】:中性成語,強(qiáng)調(diào)人對榮辱的敏感性。
【寵辱若驚的近義詞】:斤斤計(jì)較、患得患失
【寵辱若驚的反義詞】:寵辱不驚
【成語例子】:在面對榮譽(yù)與恥辱時(shí),他始終保持冷靜,真正做到了寵辱若驚。
【成語接龍】:
寵辱若驚 → 驚弓之鳥 → 鳥語花香 → 香肌玉體 → 體體面面 → 面黃肌瘦 → 瘦羊博士 → 博士后生 → 生龍活虎 → 虎頭蛇尾 → 尾大不掉 → 掉以輕心